改革开放站到更高起点,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正翻开新篇……
一
从1978到2018,四十而不惑。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个人的成长,自1978年呱呱落地到现在,它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世界的潮流起伏,让中华民族一步步接近伟大复兴。
从1978年18位小岗村农民立下“生死状”,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震动全球……四十年筚路蓝缕,改革开放有过风险和挑战,更有荣耀和奇崛。
如果把改革开放比作一部绚丽的乐章,自1978年5月那篇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就深深植根于改革者的头脑。
从“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十年抽丝剥茧,改革开放破除了旧观念,凝聚了新共识,形成了意志力,构建了中国梦。
如果把改革开放比作一场马拉松竞赛,自1978年发令枪响起,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求索,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开弓就未有回头箭。
从始于中国农村的改革,到工业企业压锭限产三年脱困;从简政放权、创新创业,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四十年风雨兼程,改革开放释放激情,付出过代价,啃过“硬骨头”,打过攻坚战。
久久为功四十年,尤其是走过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这是继续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摆在新时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使命,是如何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把十九大部署的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进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南。号角已经吹响,行动正在跟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落实十九大战略部署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施工图”,“改革”是高频关键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正在翻开新篇……
二
2018年,1月的最后一天。
波澜不惊的资本市场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两家央企中核、中核建合并重组。
20年前,在适度竞争、促进产业发展的改革需要下,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两家央企由此诞生;20年后,国企改革以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以管资本、混合所有制为手段,新要求提出新课题,两家公司再次合并。
企业分合之间,目标变了,初心未改。
2月4日,立春。饱含“春意”的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中国“三农”发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
这一文件专门用一个章节对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做出一系列部署,要求抓住“人、地、钱”关键环节,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未来,亿万农民将挂上“职业农民”的新身份,工商资本将迎来实业下乡的新机遇。
战略交替之际,体制升级,初心未改。
2月11日,春节前一周。
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浦东新区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国务院批复上海进一步推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放管服”改革在机制深处推动政府放权赋能,于体系细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从“三证合一”到“先照后证”,再到“证照分离”,中国营商环境的优化,瞄准“最后一公里”。
职能转变之时,行动改观,初心未改。
2018年,是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的一年。
它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世界目光所聚,改革势能积蓄,开放期待满怀。
在今年1月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德国《时代周刊》说,不可否认,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过去的几年间,中国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2018年,经济改革政策是中国的一个重头戏,备受外界关注的是中国如何推出“超预期”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措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外界的许多期待,比如:中国将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进一步改革开放,既是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深切回应,也是对民族复兴未来的庄重宣言。
三
3月7日,习近平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要求广东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979年,邓小平来到沉睡的深圳,一个叫蛇口的小渔村,为中国改革打出“开山炮”。从此,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象征。
2012年,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第一站是深圳。深圳前海,当时只是离蛇口不远的又一片处女地。
从2012年的一片荒野,到2018年的滨海新城。
80多个工地在同步建设中,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16万多家注册企业、6万多家开业企业推动其经济总量跃上千亿级台阶……
几年后人们发现,这里会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新深圳速度的又一个代表作。
广东,中国现当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作出了“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提出全党上下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这不单纯是一种昭示,更是对现实中国的清醒认识和深切观照。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迅速成长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增长方式简单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实体经济乏力、一些地方债务高企、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这些结构性老矛盾和新问题困扰着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创新创业遭遇“玻璃门”、社会活力不足……这些经济“软风险”制约着中国未来的放飞。
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啃硬骨头”,必须冲破利益格局固化板结藩篱,能否实现“惊险的一跃”,成功跨越转型期陷阱……这些复杂性局面考验着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进入新时代,改革形势今非昔比。那些“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远行无轻担。
过去简单强调放权、授权也不是以满足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需要,接下来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理顺、约束权力。简政放权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壮士须“断腕”。
更新的、更有力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必须拿出新作为的重大命题。
四
2017年7月8日,山东济钢炼铁厂。
3号1750立方米高炉出完最后一炉铁水后,钢铁生产线上的炉火、钢花全部熄灭,济钢钢铁生产线全部停产。
不止是山东,也不仅是钢铁行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之下,促进市场出清、改善供求关系,优化供给结构,这既是自我完善,更是自我革命。
继2016年超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后,2017年全国完成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央企累计完成1200多户“处僵治困”任务,其中约400户实现了市场出清。
由于钢铁、煤炭去产能改善了供给质量,提高了产品价格,企业效益大幅回升,这不禁令人联想起20多年前国企改革纺织业“大压锭”的场景。
1998年开始的三年时间,煤炭行业总计压产4亿吨,钢铁、有色也相继成为压产改革的重点行业。改革后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迎来增长的黄金期。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赢在决断,只争朝夕。
党的十九大对供给侧改革提出总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具体提出,2018年中国将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就在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目前,中央层面已展开3批共50家企业的混改试点,数量更为庞大的地方国企混改亦提上议事日程。从相关部委及地方两会传递的信号看,持续推进混改已成为部门和地方的共识,从点到面、由央企扩展至地方企业,混改进程有望再提速。
重点行业改革也落地精准、进展顺利。
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售电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盐业体制改革稳妥有序,改革后食盐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深化石油天然气改革全面启动,林场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财税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健全。
这样的改革在2018年和未来将持续发力。
对世界来说,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梦想的国家。而“超预期”改革开放举措不断生发落地,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中国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最好纪念,这种纪念的意义与影响决不会局限于中国。
(本文来源于《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胡家源)